对照一比一还原的患者手术部位仿真模型,既立体直观,又可以提前模拟手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临床手术,不仅让医生手术时更有的放矢,和患者沟通病情时也轻松了许多。最近,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在南通率先借助3D技术,与介入科联手,成功完成一起高难度的骶骨肿瘤切除手术。据悉,这在省内也是首例。
患者盆腔底部长了巨瘤
乳白色的骨盆、深蓝色的肿瘤、鲜红色的血管,为启东患者王老伯“私人订制”的3D模型,原样重现了手术前老人的病情。老人今年63岁,半个多月前突然感到腿部酸痛,不久后排便也受到影响。前往南京就医,检查发现他的盆腔底部有一个巨大的骶骨肿瘤,治疗难度非常大。
家属带老人回到南通,慕名住进了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直径15厘米的巨大肿瘤,使直肠偏离了原来的位置,影响了排便,同时压迫腰椎,导致了腿部酸痛。要将肿瘤完整取出绝非易事。
躲在医生身后的手术助手
“3D打印出来的盆骨结构与手术中看到的一模一样,有助于医生进行空间重构。”据市一院副院长、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崔志明博士介绍,从去年开始,该科就将3D技术运用到手术中,根据患者ct扫描数据,通过3D打印技术,“再造”一个一模一样的患病部位。医生根据模型,制定手术预案,先期模拟手术操作,让医生在术前就已经成竹在胸。“对医生来说,这种3D打印技术就像是‘躲在医生身后的手术助手’”。
让患者及家属同样高兴的是,有了3D模型,相互之间的沟通也容易多了。以往,医生运用ct片和核磁共振结果给患者解释病情,即便是画图讲解,患者还是一知半解。现在将模型拿到患者面前,病患位置一目了然,很容易理解。
3D技术的导航使医生得以提前实施模拟手术。为此,手术组反复研究肿瘤生长部位的结构,一改以往需要前后夹击开刀取瘤的术式,变两个切口为一个切口,通过腰骶部处的切口便能将肿瘤完整取出。
借助3D技术取出大肿瘤
然而,横亘在医生面前的还有一道难关,这也是王老伯被多家医院婉拒的重要原因:王老伯的肿瘤生长在盆腔底部,部位特殊,周围包绕着人体重要的动、静脉血管。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这样的手术通常需要输血5000到10000毫升,相当于人全身血液量的一到两倍。更可怕的是,还有损伤邻近血管致出血性休克、术中丧命的先例。
如果能减少出血,将有效降低手术风险。而国内知名医院通行的方式是采用血管结扎或封堵栓塞来减少术中出血,但这么做并发症很多,存在术中被“征用”的血管术后无法恢复供血和未被“征用”的血管术中出血等情况。
强强联手,艺高胆大。脊柱外科邀请介入科参与。两个省级重点专科携手,利用介入技术,在省内首次将球囊置入患者的腹主动脉下端,如同给主要血管安装了水龙头,根据手术需要供血和“断流”,一举解决了传统手术方式的弊端。
11月10日,在两项新技术的助力下,由崔志明带领的手术团队与介入科副主任袁瑞凡共同合作,顺利将巨瘤取出,术中出血1000毫升,仅为常规手术出血量的五分之一,手术时间也缩短为原来的一半。
“医生把肿瘤取出来,我顿时感到轻松了。”还在手术台上,王老伯便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术前准备方面,Materialise的i.materialise.com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服务。相关阅读》
2014-11-18 来源:江海晚报